2006年10月25日,星期三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别拿信用体系不完善当“遮羞布”
金卯刀

  日前,国家发改委专家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,由于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,截至目前,中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呆坏账已逾1000亿元,其中,国有四大银行占了呆坏账总额的81%以上(见今日本报第12版)。
  更令人吃惊的,是呆坏账所占个人汽车消费贷款的比例。曾经有资料显示,截至2004年10月,全国汽车贷款达到1833亿,其中坏账1000亿。过高的坏账率,甚至“吓退”了保险公司——保监会曾于2003年7月发出通知,要求从当年8月1日起,全国一律停办汽车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业务。
  原因究竟何在?
  按照国家发改委专家的说法,原因在于信用体系缺失。如此解释不能说不正确,但又总觉得不完全正确。现阶段我国还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是众所周知的,各家银行当然更是清楚。既然如此,那么在开展汽车消费贷款业务时,就应当建立完备的风险防范机制,谨慎了又谨慎,小心了又小心,做到事前认真评估、事中严格监督、事后及时解决。怎么就那么放心大胆了呢?
  巧的是,央视《经济半小时》在10月22日的节目中,就披露了武汉一担保公司老板为顺利得到汽车消费贷款,不惜大肆向银行工作人员行贿的详细过程。一个国有商业银行支行的副行长与业务员相互勾结,竟胆大到将担保金从银行转出给了汽车商人。而按照国家规定,这是绝对不允许的。既然拿出来了,肯定是违规的;而一旦违规,里面就必然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;暗箱操作所反映的,就少不了相互利用的利益关系。
  在此情形之下,信用体系完善与否结果又会有多大的不同呢?事实上,武汉那个汽车商人通过向银行职员行贿的手段获取贷款并非孤例,而是许许多多类似事件的缩影。有了这许许多多类似的事件,才会造成逾千亿元汽车消费贷款的呆坏账和奇高的坏账率。
  如此看来,“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”完全是在代人受过,不过是一块“遮羞布”而已。眼下,要减少和降低汽车消费贷款的呆坏账和坏账率,完善银行内部监督、稽核机制,比加快建立和健全个人信用制度显得更为迫切和紧要。